盛泽实验小学信息科技教研组2025-2026学年第一学期工作计划
一、指导思想
以《义务教育阶段信息科技学科课程标准为根本,紧扣学校“深化课堂改革、培育学科特色”的学期工作要求,围绕“AI助力小学生数字素养培育的课程建设研究”核心主题,将伙伴课堂实践作为重要载体,通过实践小组搭建、观察量表应用、展示汇报落地,推动AI与信息科技课堂深度融合,同时落实教学范式构建、微教研破题、品牌活动打造、教师梯队建设等重点任务,实现学生数字素养提升与教师专业成长双向赋能。
二、重点工作与实施安排
(一)“伙伴课堂”实践探索:构建人机协同育人教学模式
以“大伙伴—教师引导、小伙伴—同学协作、智能学伴—AI赋能”为核心框架,通过实践小组搭建、专属量表设计、成果展示落地,探索三者协同的课堂新形态,推动数字素养培育与教学模式创新。
1.组建实践小组
领衔人:徐秋芳,负责人机协同教学设计,重点规划AI工具与师生互动的融合路径。
核心成员:朱徐庆负责课堂实践组织,聚焦小伙伴分组协作与大伙伴引导策略落地;苏洁怡负责课堂观察与数据记录,重点追踪AI工具的实际应用效果。
2.设计“三伙伴协同”专属观察量表
围绕“情感联结、小组合作、思维对话”三大维度,新增“智能伙伴赋能”观察要点,形成四维联动量表:
观察维度 | 核心观察要点(体现三伙伴协同) | 记录方式 |
情感联结 | 1.大伙伴是否用生活案例引出问、题激发兴趣;2.小伙伴是否主动与智能伙伴互动;3.课堂氛围是否支持“大伙伴-小伙伴-智能伙伴”三方大胆尝试。 | 统计AI案例使用次数、学生与AI互动频次,标注氛围 |
小组合作 | 1.小组是否明确“三伙伴”分工:大伙伴任务引,小伙伴角色分工、数据收集员、成果汇报员,智能伙伴工具支持、数据分析2.小伙伴是否通过智能伙伴解决协作难题。 | 记录分工明确小组数、AI工具解决协作问题的案例数,标注未达标的问题 |
思维对话 | 1.大伙伴是否提出进阶问题;2.小伙伴是否围绕结果展开讨论;3.智能伙伴是否促进深度思考。 | 统计大伙伴相关问题数、小伙伴基于AI的讨论次数,标注思维深度等级 |
智能伙伴赋能 | 1. AI工具是否适配教学目标;2.学生是否能自主调用AI完成任务;3.AI使用是否提升学习效率。 | 记录AI工具适配度,学生自主使用AI比例、任务效率提升案例 |
3. 办好期末“人机协同”专题展示汇报
(1)准备阶段(12月1日-12月20日)
课例筛选:重点梳理1-2节体现人机协同典型课例,需结合大伙伴引导、小伙伴协作和智能伙伴赋能的案例。
成果整理:形成人机协同实践手册,含教学设计、学生与智能伙伴互动记录、观察量表数据分析。
(2)展示汇报(1月8日)
课堂片段展示:选取2节不同课型的“伙伴课堂”实录片段,重点呈现大伙伴教师如何在常态课中自然引导、小伙伴学生如何协作完成技术任务、智能伙伴AI如何辅助技能学习或问题解决的关键场景。
实践成果分享:陶芬代表小组汇报,重点说明:大伙伴如何通过任务设计降低协作门槛,小伙伴如何通过角色提升协作效率,智能伙伴如何拓展学习边界。
互动点评与总结:邀请专家重点点评人机协同的可行性与优化方向,明确下学期在全校推广的核心经验。
(二)课堂教学实践范式:融合八大课程“玩转AI”,聚焦AI课程“一课三磨”
以“AI助力中小学生数字素养培育的课程建设研究”为核心主题,紧扣学校八大课程《玩转AI》的“趣味启蒙、实践应用、素养落地”理念,组建专项实践团队,选取《玩转AI》课程中核心课时开展“一课三磨”,通过打磨目标、优化流程、完善评价,形成“情境导入—伙伴探究—实践创作—素养评价”的AI课程教学范式,为全校《玩转AI》课程实施提供可复制、可推广的教学模板。
1.确定主题与组建实践团队
研究主题:小学信息科技AI启蒙课程导-探-合-评教学范式构建
(导=真实情境导入,探=AI工具主力伙伴探究,合=人机协作完成任务,评=结合数字素养评价成果)。
实践团队:领衔人陶芬老师,成员杨娟老师负责课程教学设计与课堂执教、徐邵华老师负责评价与成果整理。
试点内容:选取盛泽实验小学八大课程内容作为研究载体。
2.“一课三磨”实施流程
打磨阶段 | 时间 | 核心任务 | 负责人 |
一磨 |
9月27 日 | 杨娟设计初始教案,在电脑教室执教;团队听课,重点观察“AI工具探究是否适配学生水平”,课后研讨优化教案,如简化工具操作步骤,增加基础教程。 |
陶芬 |
二磨 |
10月18日 | 基于优化教案,杨娟再次执教,重点观察“合”环节-小组合作完成 AI 作品的效率与协作质量;团队分析问题,如部分小组分工混乱,补充“小组合作任务单”,明确每人职;调整评价标准,融入“数字素养维度”,如创意性、信息准确性。
|
徐秋芳 |
三磨 |
11月22日 | 杨娟按最终教案执教,重点观察 “评”环节(伙伴互评、教师点评是否聚焦AI应用与数字素养);陶芬代表团队介绍 “导-探-合-评”教学范式框架;收集学生AI作品、课堂视频、观察记录,完善范式细节。 |
陶芬 |
3.最终成果整理
典型课例:3课时完整教案+课堂录课视频;
过程性资料:每次打磨的听课照片、研讨记录、新闻稿1篇发布于学校公众号;
实践模式文稿:《小学信息科技AI启蒙课程导-探-合-评教学范式》论文;
教学成果申报。
(三)品牌学生活动:AI数字创想节
以“AI助力数字素养培育”为主题,打造贯穿学期的“AI数字创想节”品牌活动,分年级设计任务,通过策划-实施-展示,激发学生AI应用与数字创新能力。
1.活动策划(9月20日前完成)
主题:“AI 创想,点亮数字未来”;负责人:陶芬,徐秋芳
目标:1.让学生掌握1-2项AI工具使用技能;2.培育学生信息意识、计算思维、创新能力等数字素养;3.形成活动品牌影响力,吸引全校学生参与。
2.活动实施(分年级推进,含时间节点)
年级 | 活动任务 | 负责人 | 时间节点 |
一、二年级 | AI 绘画小达人:用简易 AI 绘画工具)创作“我的数字家园”作品,要求结合生活场景,体现创意。 |
徐秋芳 | 9月25日-10月25 日 作品征集 10月30日评选 |
三、四年级 | AI数据小管家:用如腾讯文档 AI 分析整理班级“图书借阅数据”,生成数据图表并解读,培养信息整理与分析能力 |
苏洁怡 | 11月1日-11月30 日作品征集 12月5日评选 |
五、六年级 | AI创意小发明:结合Scratch AI 模块或智能硬件,设计解决生活问题的作品,提交设计方案、作品原型、演示视频 |
杨娟、 朱徐庆 | 12月10日-1月5日作品征集 1月10日评选 |
3.成果展示与宣传(1月15日前完成)
线下展示:在科信负责场地设置“AI数字创想节”展区,展示优秀作品,附作者班级、姓名及创作思路;
线上宣传:期末在学校微信公众号推送1期“AI创想作品展”,含学生作品、创作故事;
成果汇总:整理活动作品、评选结果、新闻稿、视频等资料,形成“AI 数字创想节”档案,存档保存。
4.配合场地作品更新
按照学校安排,配合科信部门完成创意工作坊“AI 数字创想节”优秀作品更新。
更新频次:在10月、11月、12月各更新1次,确保展示作品与活动;
作品要求:选取1--6年级优秀数字化作品,标注作者信息、作品主题,搭配简短创作说明;
负责人:苏洁怡老师负责作品收集与整理、朱徐庆老师负责作品张贴与维护。
(四)教师成长
1.日常微教研
每月开展一次微教研,确定当月课堂实际问题,教师轮流分享解决思路与案例,集体研讨优化方法,形成可复制的教学策略并应用于课堂。
2.专项提升
针对教师在人工智能赋能教学的缺口,明确专项提升目标,邀请专家开展专题培训,教师分组打磨课例,进行校内展示与互评,跟踪应用效果并持续改进。
3.辅导学生比赛
挑选数字化能力、数字素养突出的学生作为好苗子,升级比赛训练硬件,制定训练计划并增加每周训练时长,教师研究赛事规则并优化指导方案,组织模拟竞赛检验成果并调整策略。
- 上一篇:没有了
- 下一篇:2025-2026学年第一学期科学组工作计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