盛泽实验小学2025-2026学年学校工作意见
日期:2025-08-27 13:00:26  浏览量:0

什么样的教育现场,能让儿童自由而丰盈地生长?童年精神不是某种刻板特质,而是一种生动的生命气象——纯真、自由、探索、勇毅……在我们所构建的教育现场中,每一份好奇都被温柔看见,每一次尝试都能获得回应,每个成长的瞬间都值得被记录、叙述与激发。

2025~2026学年,盛泽实验小学将继续以“童年精神”为核心价值坐标,围绕伙伴课堂、伙伴学习、拇指课程等实践主张,系统深化学校治理、教学组织、课程建构、评价改革与生态协同等多个领域,努力营造“有意思、有意义、有成长”的校园生活图景。

唤醒教师成长的精神能量

增强教师的职业价值感、工作效能感与精神获得感。

第1条 以初心叙事涵养职业使命开展“教师职业特质讲坛”系统阐释教师职业的非工时性、情感交流性、成长榜样性和自我完善性四大特征,奠定认知基础。分层次开展三项活动:1)“教育故事书写与分享”以叙事印证职业特性;2)“育人先育己计划”促进基于特性的专业成长;3)“儿童视角浸润体验”通过角色转换检验特性实践成效,促进教师从认知到内化的职业神圣感养成。

第2条 以协同机制轻负增效能构建“责任-协同”双轮驱动的工作机制,强调责任边界性、价值导向性、共建参与性,实行三项举措:1)工作协同日历,实现工作整合、任务可视、流程清晰;2)高价值事务清单:建立“责任清单”制度,明确必做事项与自主事项,分类压减行政任务的同时强化核心责任;3)任务共创机制:在任务布置环节预留协商空间,通过协商共担促进教师主动参与。

第3条 以研创融合促进教学高质量发展围绕教学规范与创新突破两大维度,实施三项关键举措:1)问题导向的课例诊疗,面向青年教师征集真实课堂问题,开展“问题会诊”,形成分层分类的“教学策略资源库”;2)项目驱动的学科融合实践:推行“学科+”主题项目,实施联合备课、协同授课、反思议课、成果展览;3)建立成果转化应用机制,做好教学效果追踪,推广优秀案例、优质资源、优化方案,学期评选成果奖。

 

激活儿童自组织的学习生态

   激活儿童自组织、自表达、自成长的学习生态。

第4条 深化关系共生的伙伴课堂组建以行政、教研组长、备课组长为核心的实践团队,建立常态化课堂观察机制:聚焦情感联结质量(师生互动回应)、小组合作实效(任务分工与冲突化解)、思维对话深度(观点碰撞与追问)三大核心维度。每月从真实课堂中提炼生成《伙伴课堂指南》,包含三类工具:即用型互动策略、典型案例解析、高频问题解决方案。通过持续迭代的实践验证,推动课堂从知识传递转向师生生命经验的共振场,实现情感认同与深度学习的共生共长。

第5条 推进真实情境的跨学科学习以教师协同开发为支撑、学生深度参与为核心,开展年级统筹与教师自主并行的跨学科实践。1)年级层面:每学期聚焦一个主题项目,整合2-3门核心学科开展不少于4周的深度探究。通过真实问题驱动、多学科协作、成果转化应用,形成可推广的实践范本。2)教师层面: 鼓励自主组建3-5人跨学科团队,每学期开发一门跨学科项目课程,突出协作设计、情境化任务、反思迭代,项目成果纳入校本资源库持续优化,通过案例展评驱动课程创新,强化跨学科能力迁移。

第6条 优化儿童经验生长的校本核心课程群:以兴趣、经验、想象与探究为原力,创生“拇指课程”核心群,实现儿童经验的内生性成长。课程实施强调:过程可视化,通过动态学习档案全程追踪经验探索与协作迭代轨迹;表现具象化,借由展览、提案、展演等具身化形式外显素养进阶;品格浸润性,在经验重构与协作共创中,自然浸润好奇、勇气、同理等核心品格;成果资源化,将课程成果转化为课程资源库与儿童作品集等可出版载体。

厚植童年发展的赋能土壤

    构建充满生命力与精神张力的童年生命场。

第7条 构建课程赋能的立体学习场景:以梦乐小镇、童年文化园、校史馆等校园特色空间为载体,通过空间、课程与活动的有机整合,以儿童的自组创生为主,实现学习场景的教育功能升级:1)将物理空间转化为课程资源,相关空间匹配对应课程;2)以真实问题为驱动,根据场景特点设计具有探究性的学习任务链;3)鼓励学生通过策展、解说、创作等方式,将学习成果反哺于场景建设。

第8条 深耕童年精神文化叙事以《我们的童年 我们的故事》为叙事主线,持续推进“童年精神十大行动”,用儿童的语言和行为诠释纯真、勇敢、好奇、坚韧等精神内核,构建有温度、有生命的文化表达体系。优化“没大没小的第一天”“那个小小的我”等校园文化日设计,让儿童在迎新、讲述、回望等充满仪式感的场景中,获得认同、激发精神、建构意义。

第9条 实现自组织的儿童治理深化以班级、年级、校级三级议事会为核心架构的儿童组织管理体系,让学生在服务决策中践行责任、建立规则、生长社会力。优化“校园志愿者团队”“校园小小讲解员”等自治组织,赋能学生在真实、具体的管理与服务情境中表达观点、参与决策、承担责任。

第10条 织密协同成长的支持网以“陪孩子一起过童年”亲子课程和“童年会客厅”对话平台为载体,构建“儿童—教师—家长”三位一体的协同共同体,推动教育协作由参与走向共建。推动社区教育资源可视化、可预约、可参与,开发“童年行走地图”,引导儿童走进真实场域,在跨界对话与共同行动中拓展经验、生成意义。

驱动教育创新的可持续动能

    打造持续生成与自我进化的发展动能机制。

第11条 构建多维生长的评价机制全面升级“阳光表情积攒卡”,打通日常行为、伙伴课堂、学科品牌活动、拇指课程等多个维度,形成贯穿校园生活全过程的动态成长记录。通过叙事性评价、生成性评价与共同体评价的有机融合,展现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的个性表达与发展轨迹,实现对儿童多维成长的全过程、个性化、故事化呈现。

第12条 完善教师内生发展赋能系统:以“重回童年六个100”行动为精神内核,通过沉浸式体验重塑教育观、儿童观;实施融合个性发展、学生成长和学校贡献的三维评价;同步推进AI创新实验,实施阶梯式数字能力培养。形成精神引领、评价驱动、技术赋能的教师可持续发展生态。

第13条 践行循证导向的行动循环:为推动学校工作持续高效与创新发展,建立“行动—研究—再行动”的闭环机制,将教育实践与研究深度融合,在系统化研究与及时反馈中反哺实践优化,持续生成教育改进与革新的内生动能。

 

“有意思”的校园是一个充满声音、思想、欢笑与成长的地方,“有意义”的教育是见证生命的蜕变与精神的自由。有意思的校园、有意义的教育,一定会走向一个个生命有意思、有意义地成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