盛泽实验小学2024-2025学年第二学期教学工作总结
日期:2025-06-28 13:28:22  浏览量:0

“授人以鱼,不如授人以渔”,在信息化与智能化高度发展的当下,学校教学如果深陷“知识本位”的泥潭,扼杀的是儿童想象、好奇等美好的天性。学会学习,让学校里的每一堂课、每一项活动都能切实丰盈儿童的学习能力,以“学习力”的提升赋能每一天,让当下有意义的每一天铺筑儿童走向未来的阶梯。本学期,教学条线继续聚焦“学习力”,从五个方面进行探索和突破。

一、课程建设:涵育“童年精神”八大课程的深化与落地

(一)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

围绕童年精神外显特征及学科特质,基于拇指课程实践经验,本学期重点打造“小小思辨家”“洞见微观”等八大校本课程,标志着“拇指课程”进入3.0时代。开学第一周,由分管行政牵头组织执教教师集体讨论,完成课程内容初步设计,同步收集学习材料,实现“先设计后实践”的迭代升级。截至学期末,八大课程均按计划开展,初步完成《课程实施手册》,为后续学期延续开设奠定基础。

(二)课程特色与成效

目标精准化:如“小小思辨家”聚焦独立思考与批判意识培养,“洞见微观”关注探索欲与好奇心激发,相比传统课程,目标指向更明确。

专家引领支持:邀请校外专家定期入校指导,针对课程设计与实施问题进行调整完善,有效减轻教师开发压力,提升课程专业性。

跨学科融合:以“文字里的童年”为例,整合低语童谣、中语童诗、高语童年文学,通过共情与创造素养的培养,实现语文课程的一体化设计。

(三)反思与改进

部分课程在学科融合深度上有待加强,如“超级玩家”在体育、信息、数学学科的联动中,可进一步探索项目式学习模式,提升学生综合应用能力。

二、课程实施:“伙伴课堂”的实践探索与迭代

(一)模式转型与核心特征落地

在“三者五环”课堂基础上,本学期重点推进“伙伴课堂”教学改革,以平等互信的伙伴关系、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、小组合作学习为核心特征,打破传统课堂局限,促进学生合作技能与批判性思维发展。通过“一课三磨”“一人一课”等校本教研,完成四轮专题研讨:3月上旬理解“伙伴课堂”本质特征4月中旬研讨学科课堂中“伙伴”关系的体现5月中旬整理“伙伴课堂”关键词;6月上旬,完成“伙伴课堂”具体行为描述。

(二)阶段性成果与推广计划

语数学科累计开展研讨课6节,参与教师覆盖80%,学生课堂互动频次提升40%,小组合作任务完成度达92%。基于实践经验,计划下学期逐步向英语、科学等学科推广。

(三)问题与对策

部分教师对“伙伴关系”把握存在偏差,过度关注形式合作,忽视思维深度互动。拟通过暑期专题培训,结合课例分析,强化“伙伴课堂”内涵理解。

三、学生活动:“重回童年十大行动”与学科素养融合

(一)重点活动实施成效

1. “童话手偶剧场”(一二年级)整合儿童戏剧节与跨学科学习周,开展“手偶剧日”与“手偶策展”活动,累计展演12场,参与学生达300人次,期末举办自制手偶展。跨学科实践涵盖美术(手偶制作)、语文(剧本创作)、音乐(配乐设计),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显著提升。

2. “乘着歌声的翅膀”(四年级)结合艺术节与音乐学科活动,组织“童声唱童歌”合唱比赛,学唱《童年》《让我们荡起双桨》等经典曲目,融入舞蹈与乐器演奏,班级参与率100%,评选出“最佳创意班级”3个。期末开展专场展演,实现艺术素养与团队协作能力的双重培养。

(二)学科核心素养强化行动

各学科依托品牌活动推进素养落地:语文“悦”读越童年活动,通过每日阅读打卡与写字竞赛,学生课外阅读量同比增长35%,写字优秀率提升20%。数学“童味数学”聚焦计算训练,开展“每周速算挑战”,年级平均正确率从75%提升至88%。英语“寻找最美英语朗读者”活动,覆盖全年级,选拔校级“英语之声”100人学生口语表达流畅度显著提高。   

四、教师成长:“教师成长圈”的机制完善与成效

(一)按需培训与分层发展

期初开展教师专业成长需求调研,针对课程开发、课堂改革等痛点,组织“伙伴课堂教学设计”“校本课程开发实务”等专题培训4场,参与教师150人次,满意度达90%。聘请课程专家入校指导5次,针对八大课程与伙伴课堂提供个性化改进建议。

(二)资源共享与成果沉淀

建设校级教学资源库,收录八大课程教案、伙伴课堂课例、优秀作业设计等资源,实现跨年级、跨学科资源互通,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可参考的本土化经验。

五、总结与展望 

本学期教学工作以“学习力赋能”为核心,在课程建设、课堂改革、活动育人、教师发展等方面实现系统性推进,八大课程形成标准化体系,伙伴课堂完成学科试点,学生活动与学科素养深度融合,教师成长机制逐步完善。但仍存在课程评价维度单一、跨学科整合深度不足、教师信息化能力待提升等问题。

下一阶段,将重点推进:

1. 构建“学习力”评价指标体系,从课程实施、课堂效果、学生发展等维度建立量化评估模型。

2. 深化跨学科主题学习,以“伙伴课堂”为载体,开发10个以上跨学科教学案例。

3. 启动“教师信息素养提升计划”,结合人工智能技术,探索智慧课堂新形态。 坚守儿童立场,以“学习力”为纽带贯通课程、课堂与活动,方能让教育真正赋能童年,铺筑面向未来的成长阶梯。